为了祖国边疆的建设,援疆老师响应使命召唤,舍小家顾大家,跨越千山万水奔赴祖国边疆,提灯引路育梦成光。我校于剑老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,今天我向大家分享她的援疆生活,那些让我们感动的点点滴滴、时时刻刻。

2023年初,于剑老师积极响应号召援疆支教,到达新疆后,由于饮食习惯不同,引起身体诸多不适,但是她没有请一天假,没有少上一节课,一直坚守教学岗位第一线。
在伊宁第一职业高中学校,于剑老师教授《服装制作工艺》和《服装结构制图》两门课程,平均周课时量为14节,同时还担任学校服装教研组备课组长一职。
2月13号,是于老师的到校后的第一节服装工艺实践课,当她带着学生来到实训室时,她诧异了,这哪里是实训室?分明就是一间堆着破旧平缝机的仓库。平缝机有上百台,但大部分零件残缺,可于教学的却寥寥。为了让孩子们工艺课上能上机训练,她不等不靠,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组装、调试,逐个试机挑选可用机台,手上磨破了皮,压出了泡,最终整理出至少满足20人上课的实习工位。
民族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和表达不太流畅,文化课基础差,学习动力不足。根据他们的情况,于老师用心探索出一条适合民族学生的教学方法:低起点、慢语速、多提问、严要求。她调整教学计划,放缓教学节奏,降低教学起点,知识掰开揉碎、由浅入深,多示范、多指导、多沟通、多鼓励……努力提高教学成效。
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,是用一颗心去温暖另一颗心。于老师春风化雨般地融入学生们的日常生活。有时,她会给来不及吃早餐的学生们买些早餐;有时她会把南通寄来的零食与学生们分享;有时会给孩子们买个生日小蛋糕;实训课大课间她让学生教她跳民族舞蹈;休息时间和学生分享大海的样子……她鼓励学生们要努力提升自身技能水平,走得更远、飞得更高,实现自己的梦想。
木合热木是于老师帮扶的维吾尔族学生。于老师关注着木合热木的学习生活,并深入其家庭家访。学校运动会比赛时,给她买服装和运动鞋;学习上取得进步时,给她买巧克力鼓励。有学习上的难题时,及时指导和帮助。孩子亲切地叫她 “于妈妈”,与木合热木的故事,成为伊宁职高师生之间传颂的佳话。
以爱为桨,奋力远航,育人之路上,于老师撒下真诚与爱心,收获满园桃李。
只争朝夕,不负韶华。援疆期间,于老师立足现实,积极探索,组织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服装主干核心课程标准。为服装专业制作规范的实训手册,并拍摄实训操作视频,让当地的老师有教辅可依,更规范地开展教学工作。她积累经验,做好示范,援疆期间3次上县级示范课,1次县级专业讲座。
结合援疆的教育教学实践,于老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。3篇教学论文和1篇教育论文先后在省级期刊发表。作为第二主编出版了《现代服装设计与创意思维运用》一书;第十五届“行知杯”征文活动中,获二等奖;作为核心组成员参与的江苏省省级课题已结题。
于剑老师清醒地认识到,自己再努力也只能影响一届学生,要想真正提高受援学校的专业教学水平,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“造血”,让年轻的专业老师快速成长起来。2023年2月与青年教师孙晓霞结为师徒。她全身心、无保留地给予教学方法和专业技能的指导。在她的指导下,该老师在伊宁县、伊犁州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教师组优胜奖、三等奖。于老师本人也在大赛中获得州第四名的好成绩。

于老师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支教学校和南通援疆前线指挥部的肯定,一年半来,她多次被伊宁县委、县政府、伊犁州评为“优秀教师” “巾帼英雄标兵”。

师者,如泽如炬,虽微至远。用最初的心,走最远的路!于老师的初心,是对国家职教事业的一片忠心,是对新疆民族的一片真心,是对新疆学生的一片爱心。一朝援疆铸梦想,一片丹心谱华章,她拾光筑梦,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,绽放芳华。
审核:吴建雄